营销的战场,因为线上获客成本的高涨,再次转移到传统媒体整合上。宝洁、可口可乐减少线上广告投放,重新拥抱电视广告,也是最新的趋势。 在流量变贵之后,保持增长成为经济形势趋冷后的企业主题,也是广大CMO面临的最大课题。 怎样低成本实现流量的购买与转化?如何走出流量少、流量贵、流量转化陷阱多的困境? 品牌、裂变、微信、事件营销、数字广告、直播、BD、落地页,八大途径破解流量困局、实现用户指数级增长、完成销售转化。 一、品牌是最稳定的流量池 很多创业者在前期的营销上都会面临一个困惑: 如果手里有1000万元,我是做品牌,还是直接买流量做效果? 品牌和效果投放并不是对立的。品效合一,是更好的选择。 但在实际操作中,做品牌可能代表着一些传统广告投放,比如影视剧贴片、分众电梯、卫视节目冠名等。这些广告看得见、摸得着,但效果得不到保证,所以企业主心里难免会打鼓。 而买流量,可能就是直接选择购买效果广告,比如百度的竞价排名、的信息流、腾讯社交广告等。 这些数字投放,都能测算出CPC(以每点击一次计费)、CPL(以每一条客户留资信息计费)、CPS(以每一件实际销售产品计费),相对品牌投放,企业主心里相对放心,觉得能够看到ROI(投入产出比)回报。 当然,企业主内心也会纠结:花钱买流量可能是饮鸩止渴。 一是流量费用越来越高。随着BAT的垄断,企业议价权越来越小,获客成本高; 二是如果不做品牌,可能也没有品牌溢价。只能通过产品促销、降价的方式,提高流量效果。 分众传媒董事长江南春对这种普遍性纠结有一个说法: 流量占据通路,品牌占据人心。补贴和品牌可以两手抓,补贴和流量相当于促销,而品牌才是真正的护城河。 这个说法有见地。 传统品牌讲求“三度”:知名度、美誉度、忠诚度。 虽然对这三度的具体计算都是通过调研公司完成的,但对于品牌的功能和价值,受众一般看重的也是这几点。 第一,品牌解决认知问题。让消费者记得住并能和竞品区别开(心智占有)。 第二,品牌解决信任问题。消费者因为放心会优先选择名牌,错选的代价低。 第三,更高级的品牌是一种文化或信仰,具有很强的韧性和生命力。 比如星巴克、可口可乐、苹果这些超级品牌,会有足够多的忠诚用户。 可口可乐创办人阿萨·坎德勒有句名言: 即使一夜之间工厂全部烧光,只要我还有品牌,就能马上恢复生产。 品牌即流量。通过关注和“粉丝”,可以获得源源不断的流量。 从短期看,可能做品牌付出的成本很高,但基于品牌的持续性记忆、“粉丝”的口口相传以及明星品牌的社会关注,品牌成本会边际递减,甚至归零。 到了那时,企业即使减少大量的品牌广告投放,也可以有稳步上升的趋势,成为一个成功、成熟,到达收获期的品牌。 二、品牌如何做定位? 方法一:对立型定位 对立型定位是强竞争性导向(非用户需求导向),是与对手显著差异化的定位,适合市场已经相对饱和、后发创业的品牌。 这种定位的逻辑必须有一个能够对标的竞品,最好是行业最大、知名度最高的竞品,这样你的对立才有价值,才能被用户马上感受到,才能跳出同质化竞争。 针对这个竞品,你认为你最与众不同的优势是什么? 要么人无我有,即拥有对手还不具备的优势;要么人有我强,即拥有对手还没有重点强化的特点,你准备做到最好。 从形式上来讲,对立型定位往往在广告语言上会使用“更”“比”“没有”“增加”“不是……而是……”等字词,体现对比优势,并且一破一立,很容易带给对手不利的联想。 在滴滴和优步已经成了快车、专车的代名词之时,神州作为后发者,以滴滴为对标,提出了“更安全的专车”,让对手被间接联想成为“不安全的专车”。 同样激烈的二手车大战,瓜子、优信、人人车的广告投放数以亿计,但瓜子的投放效率明显更高。 “二手车直卖网,没有中间商赚差价”,让对手站到了“有中间商”“赚得多”的联想对立面。 方法二:USP定位 20世纪50年代初,美国人罗瑟·里夫斯提出USP(Unique Selling Proposition)理论,即向消费者说一个“独特的销售主张”。 40年后,达彼思广告将USP发扬光大。 从理论来讲,对立型定位也是一种USP(人无我有)。但从实践中,我们一般说的USP更集中强调产品具体的特殊功效和利益,是一种物理型定位。 达彼思认为,USP必须是具有特点的商品效用,要给予消费者一个明确的利益承诺,并通过强有力的说服来证实它的独特性。 简单来说,就是我们的产品在某个功能上非常不错、独一无二。 USP定位经久不衰,可以说到目前为止,绝大部分的品牌定位,尤其是科技创新产品、工业产品,都基本遵循了USP定位法则。 甚至,USP也反向引导了工业设计和创新思维,简单、极致、功能主义、单点突破,这些新概念或多或少都有USP的影子。 从表现形式来看,USP定位最容易形成的就是场景型口号,即在某种场景(或问题)下,你应该立即选择我的产品,“……就用……”是常用句式。 斯达舒广告经久不衰的定位“胃痛、胃酸、胃胀,就用斯达舒”就是USP定位的典型案例。 明确场景,明确产品利益点,让消费者一听就明白,一对应症状就能联想到产品。这样的好定位,省力又省心。 方法三:升维定位 与第一种对立型定位的思维方向正好相反,第三种定位是升维定位。 同样是竞争,不跟竞争对手在同一概念下进行差异化纠缠,而是直接升级到一个更高的维度,创造新的蓝海品类市场。 在表现形式上,最经常看到的升维定位就是“×××行业开创者”“重新定义×××”“×××革命”等比较大的字眼。 虽然看起来有点大而空,但消费者通常有趋强、好奇、选大牌、选更先进产品的心理,所以也会产生实际效果。 在小米、乐视互联网电视没有出现之前,传统电视已经开发了连接互联网、能够在线看视频的电视机,如: 长虹做了CHIQ(奇客) 创维的网络电视名气大一些,叫创维酷开 康佳的网络电视叫KKTV 它们都没有整体发力抢夺互联网电视概念。 但乐视、小米进入市场后就不一样了。它们没有任何顾忌: 我来就是“革命”的,也根本不需要做什么副牌,我的定位直接就是互联网电视,抢最大的概念,占最大的交椅,收获最大的消费认知。 三、裂变营销:最低成本的获客之道 不夸张地说,今天一个企业如果没有太多预算做广告并投放到媒体,这是可以理解的,但如果它的App或者微信中没有裂变营销,那是不可接受的。 玩好裂变营销,要做好以下三个方面: 1.种子用户的选择 裂变的目的是通过分享的方式获得新增用户,所以必须选择影响力高、活跃度高的产品忠实用户作为种子用户。 种子用户的选择要尽量和产品调性相吻合,影响力要尽可能触及目标用户群体,少而精不是坏事,质量绝对比数量更重要。 2.裂变诱饵的投放 关于裂变诱饵,我们可以简单理解为“福利补贴”,但并不完全。 因为有时好的创意内容、创新情景交互、有趣的玩法都可能成为裂变诱饵。 但需要注意的是,除了福利补贴的诱饵之外,利用内容、玩法等手段完成裂变爆发的不确定性较大。 在当前社交媒体丰富、便捷的环境下,广告的创意成本已经大大降低,但投放成本却依然居高不下。 如果企业愿意把投放广告的费用分批次回馈用户,让用户养成领取福利的习惯,会让裂变起到强大的流量转化作用。 在福利的诱导之下,再加入一些创意作为分享催化,就会更容易撬动用户的社交关系,产生情感共鸣,从而获取社交流量。 比如,神州专车经常使用的裂变型H5,在公司内部被称之为“花式发券”。 在刚开始培养用户习惯时,神州会特别地想一些发券的理由(用优质创意催化),或加大专车券的金额(福利诱导),吸引用户的点击分享。 3.分享趣味的满足 除了利益刺激,裂变本身的趣味性是决定其发酵程度的重要一环。 思考一下: 当我们自己要在朋友圈转发分享一个企业或产品的商业化内容时,这个内容主要满足了我们哪些趣味点和心理需求呢? 我们经常能在朋友圈看到很多人自发地裂变分享一些活动,比如: 7日PPT(演示文稿软件)提升营 如何炮制文案金句,引爆2016微信公开课PRO版示例154流量池营销? 从营销到增长,只要这10堂课 百词斩课程、咕咚运动、Keep健身等 原因就在于: 一方面在分享的过程中,用户会得到一个获取免费数据的机会; 另一方面还能展现用户在繁忙的工作之余坚持学习、坚持运动,在心理上让用户产生极大的满足感。 再比如,提供一些类似“打卡机制”的文案,如“我已在×××上坚持健身”或“阅读……第××天”等,毕竟当下的人们还是很乐于成为“斜杠青年 Archiver⋅手机版⋅小黑屋⋅知识付费学习网 ( 蜀ICP备13002521号-1 )|网站地图 Powered by Discuz! X3.4 © 2001-2013 Comsenz Inc.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