兴哥每日一篇文章的第40天 今天是国庆节,先在这里祝大家“国庆节里,吃好,完好,好好休息”,同时也记得多陪伴身边的家人哦。 
今天的文章,把我最近领悟的观点分享给你: 不要一开始追求完美而是行动之后逐步完善
什么意思呢?请继续往下看 一、什么是不要一开始追求完美,而是行动之后逐步完善这个观点,是我在工作的过程中领悟到的,为了更好的说明,我举个例子为您解释。 比如,你是一个没有阅读习惯的人,但听说影响力这本书很有不错,心动之下,也开始阅读。 
因为觉得有价值,所以恨不得把每一页上面的文字,一字不差的看三遍,值到自己看懂为止。 出发点是不错的,看书吗,就是为了理解,为了看懂,但现实情况是,没有固定阅读习惯的人,基本上在看到3-5页的时候,你的内心会不停的告诉你:今天看的挺多了,明天在看吧,好啦,于是就合上书,不看了。 到了明天,又开始认认真真,一个字一个字的阅读,没过一会,内心世界告诉你,有点累了,休息一下吧,你妥协了,好了,今天的阅读又结束了。 直到第三天,感觉读这本书好难啊,一拿起来,读个2页左右,就开始犯困,脑子里面不停的冒出娱乐方面的事情来。 
为什么,会出现这种的情况呢? 根本原因是,你第一次太想把看影响力书籍这件事,做到最完美,不漏一个字,把书上所有的精华都理解。 为什么我会知道? 因为我刚开始也是如此,非常认真的看每一页,不仅耽误时间,而且效率很低下,说句实话,按照这种方式阅读,我没有读完过一本书。 随着,阅读难度的增加,我就开始厌倦这件事,时间久了,我如同屏蔽广告一样,屏蔽了阅读。 想阅读,而做不好这件事的人,多半问题出在这里。 那么,我们换个角度来说,如果一开始你不要求把每一页每一字都理解透彻,而是采取先了解整本书的大概,然后再来判断,哪些章节要重点读,哪些章节可以略读,是不是很快就能把整本书读完了呢? 如何快速判断书籍的大概呢?很简单,直接看它的目录大纲就行了。 按照不要一开始追求完美,而是行动之后逐步完善的原理,我快速的翻过每一页,不要求完全了解,只需大概知道讲的是啥就行了。 到了重点部分,你在放慢速度来看,就这样一快一曼的节奏下,很快就能把整本书给阅读完。 我们来对比一下, A:只看了书籍的前20页(很认真)B:快速的看完一本书(了解书籍大概讲的什么) 做选择题,你会怎么选呢?聪明的你肯定选择B,我也是。 也只要当你快速看完一本书后,你才能发现这本书是不是一本经典的书籍,是不是值得细读,不能光听别人说,而是要自己去体会。 简而言之,刚开始你不要想着把影响力一字不差的读懂了解,这样反而增加启动成本。还不如快速读完后,在判断是不是一本可值得读的书,哪些章节要重点读,这就是核心所在。 记住:不要一开始追求完美,而是行动之后逐步完善 人天生就有惰性,如果要用数据来表示的话,你爬一层楼梯容易,还是爬十层楼梯容易呢? 
你肯定是毫不犹豫的说,那肯定是爬一层楼梯容易啦。 同样的道理,如果你一开始把启动的成本设定为爬十层楼梯的难度,那么,你能有自信说:”我能做好“? 相反的,一开始,你就设定爬一层楼梯的难度,大大降低启动成本,这样更容易让你开始起来,没有开始,你更本做不到完美。 想要做到完美,你首先得明白完美的含义。 举个例子,就说写文章这件事,你能从一开始,就知道自己写什么主题的文章吗?是我也不知道。 所以,你一开始可以把你会的东西都写一篇,从读者的反馈中,找到阅读量多的,评价多的,作为你的写作主题。 要是没有这个动作,是不是就很难发现读者喜好看什么了吧? 这跟做项目也是一样的道理,所有的需求都是通过跟用户不断的接触,发现问题,然后解决问题,一步一步完善起来的。 我把遵循的三个标准分享给你: 1、起点低2、不怕缓慢,就怕中断2、根据反馈,逐步优化
这招适合你做任何事情,但前提是选择大过于努力,方向不对,努力也白费。 好啦,希望今天的文章对你有启动,如果有不同的见解,欢迎在下方留言。
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