01 很多小摊贩没你想象的那么穷 我最多一天纯利润有1500元 我大学就读于北京体育大学,学校的小南门外,一到傍晚就开始聚集各种各样的小摊贩,卖袜子的竞争尤为激烈,其次是烤面筋的,我最常逛的是旧书摊,几块钱就能淘一本好书。 我经常好奇:这帮人这么辛苦能赚几个钱? 同时,从一入学开始,我们食堂门口每天都有好多学生在那摆摊,卖杯子的、卖女生宿舍用的大镜子的、卖书包的、卖短袖的,最奇葩的是卖圆珠笔的,我就纳闷了: 一个圆珠笔两三块钱,你咋这么闲呢?你去鸟巢、五棵松做志愿者,一天也能赚150啊? 第一次去北京的南锣鼓巷逛街,才真是给我开了眼,一条800米的街,估计有200个摆地摊的,个个都堵在人家店门口,而且真是卖啥的都有: 卖纹身贴的、卖进口烟的、卖丝袜的、卖文化衫的、卖手机壳的、卖陶笛的、卖伞的、卖拨浪鼓的、卖薰衣草的...... 当然还是卖袜子这样东西的竞争最激烈。 南锣鼓巷三五人一队的保安,每天上班就是从这头走到那头,再从那头走到这头,来回折腾这些摆摊的小贩,小贩们的职业素质也真是让我服了:一秒收摊,跑得比兔子还快...... 但保安过去没两分钟,摊又摆上了,他们夹缝中求生存,个个活得像孙子。 我就不明白了,就真没别的工作干了,在这遭这罪?城管来了说给你抄,你也只能干瞪眼。 然而就在大四的时候,我特么也来南锣鼓巷了,一秒收摊技能轻松get,今儿被保安追10次,明儿被城管劈头盖脸的训,后天绝对还来。 为什么?真赚钱啊! 我第一次在学校摆地摊,是因为折腾个淘宝店,我和朋友的生活费全造上了,但一直不出货没钱吃饭了,就尝试着去食堂门口碰碰运气。 你猜怎么着?第一次摆摊,中午一个半小时,收入900多! 我的妈,当时觉得太不可思议了,要知道在那之前,愚蠢的我赚零花钱的方式就是寒暑假去做保安,一天80块,我特么觉得还挺好的! 收完摊、吃完大脸鸡排庆祝后,我就回宿舍上网搜“摆地摊”,贴吧里看帖子,豆瓣上找小组,看看北京哪里摆摊最牛逼。 哪里最牛逼?南锣鼓巷啊! 为什么?一条800米的街,平日人流量3万,周末5万,五一国庆这样的假日超10万。 摆地摊的老司机说的夸张但很到位:这条街上,没有销不出去的货,你卖屎也有人拿起来闻闻看! 大四那年,周末没事我就去那摆摊,一天纯赚四五百很轻松。 毕业后的那个暑假,几乎每天都去,8月那一个月赚了两万多,最高一天纯赚1500块左右。 摆摊多了,跟那些老司机聊天,真的开眼。 南锣鼓巷摆地摊最鼎盛的时期大概是2008年奥运会之前,很多人靠摆地摊赚的钱,直接又在那条街上开店,那个地方租金多贵? 2014年,我问一个七八平的要转租的小店,年租金80万!还没算转让费。 我也真的是见过,有人把路虎停在鼓楼东大街路边,后备箱掀起来卖35元一件的短袖。 那里摆地摊的有相当一部分是河北、河南过来的中年夫妇,经常挨着我摆的那两口子。 一个卖文化衫,一个卖袜子,摆了几年,在老家买了三套房子。 后来,我再也不敢小瞧任何一个摆地摊的,真尼玛藏龙卧虎。 我当时住在西三旗,邮政研究院公交站到育新地铁站,摆地摊的很多,尤其是卖吃的,我喜欢跟他们聊天,一个最不起眼的卖烧饼的,我问他一天卖多少个烧饼?纯面烧饼,撒点芝麻,一块五一个,一天卖五六百个。 最火爆的一个摊位是卖烤面筋、烤肠之类的,两口子搭档,基本每次过去买,都有五六个人在排队,我问几次他们一天卖多少,死活没问出来。 如果你夏天去过天安门广场,抱着泡沫箱卖老冰棍的都是有钱人,如果你冬天去过天安门广场,抱着泡沫箱卖热玉米的,也是有钱人。 02 摆地摊为什么这么赚钱?三点 第一:成本极低。 做生意的基本逻辑就是:低价拿货,加价出货。但我之前从来不知道拿货价的低,是那个低法。 我卖的是什么?明信片。 我大二去西藏、大三去云南时,都喜欢买当地的明信片,一般两三块钱一张,我觉得很便宜了。 在昆明市,我在一家很有情调的小店,看到好多明信片,成盒卖,一盒30张,卖30元,我觉得太划算了,一下拿了五六盒,寄给微博网友。 后来,感谢马云啊,我知道了一个叫阿里巴巴的网站。 尼玛,我一搜明信片,海量品种,拿货价低得令人发指! 基本都是30张一盒,拿货价基本都在3块多钱,最令人发指的是,权志龙、鹿晗等明星的明信片,很多是60张、80张一盒的,拿货价依然不到5块钱! 我就一顿选啊,风景主题、国内城市、国外城市、电影主题、明星的、卡通的,进了一大堆货。 南锣鼓巷小摊一摆,30元一盒,50元两盒,很多女孩子就开心的跳:“哇你这个好便宜啊!”。 因为南锣鼓巷有专门卖明信片的店,叫“一朵一果”,10块钱7张,然后还没什么可挑的,我这里几十个品种随便你挑。然后,我还卖邮票! 很多人好奇说,看很多摆地摊的,感觉客人也不多啊? 我给你算个账,一个小时,60分钟,卖两三盒,生意够冷淡的吧?绝对外人看起来就是没人买?但就这样算下来,我一天耗10个小时,也能卖二三十盒吧,一盒利润就算20元,你算算是多少钱? 我主要卖明信片,但也卖过其它东西。摆地摊之后走到哪里也比较关心一个东西的成本。 那些东西的成本极低——虽然利润不高,但是利润率很高——主要靠走量。 第二:零房租。 光成本低肯定没戏,成本低,大家都低,所以摆地摊的第二个优势:零房租。 这个是保证我们价格有竞争力的最强武器。光这一项,就能让很多南锣鼓巷开店的老板对我们恨之入骨。 所有开实体店的都知道,房租是最大的成本,尤其是卖低价品的店,商品的成本和房租比起来,屁都不是。 我后面在一家西单的服装店卖过 8 个月衣服,这家店300平米,一个月房租你猜多少? 40万,一年就是接近500万的房租支出。 这么高的房租怎么赚钱? 这个品牌在北京的首店开在三里屯的二层,一年后搬到负一层,三年后就关店了; 西单那家也换成了一家小店; 计划在朝阳大悦城开的店也没开成。 再说回南锣鼓巷,有好几个店都卖文化衫,上面印一些北京特色符号之类的,一件基本都是一百块以上,摆地摊的卖多少?35元一件。 所以怎么竞争? 你原创也没用,你前脚出了图案,人家后脚就仿出来了。所以,摆地摊的老司机说:那些开店的老给城管打电话...哈哈哈能不打么! 还有个神奇的事儿,很多卖小商品的店,好些东西竟然是从我们摆地摊的手里进货。 为什么呢?因为拿货都是看量的,分级,你一次拿10个多少钱,50个多少钱,100个以上多少钱,这都是有数的。 摆地摊因为没有房租支出,所以低价,所以走量,所以很多小玩意的拿货价都比开店的低,有个卖10元一套迷你小家具的家伙,每周给南锣鼓巷、鼓楼东大街、后海的好几个小店供货,你说搞不搞笑。 第三:流量稳定。 这一点,不是跟开店的比,因为我们的流量是一样稳定的。 我们是跟淘宝店比。我前面说了,我一开始摆地摊就是因为做了个淘宝小店,扛不住了。 淘宝上说实话,竞争太大了。不管卖啥的,都是成百上千的店。不说别的,我卖明信片,够小众的吧,你去淘宝搜一下,海海的店啊。 再低的成本我也干不过人家,淘宝上是真的靠走量,我拿货价3块钱的明信片,人家动不动就是9.9元,这不是重点,重点是9.9元还包邮,你说我活不活?人家动不动还来个买二送一,买五送三,你说我死不死? 我有没钱买淘宝直通车那些东西,我的关键词再怎么优化,用户都得翻N页才能看到我,谁会翻到N页?当时每天看着后台的浏览数据就滴血。 摆地摊就不一样了,学校门口的人流量,食堂门口的人流量,商场附近的人流量,南锣鼓巷的人流量。 都是超级稳定、可控的,你小摊往那一摆,流量就是你的,这流量还不花钱。 03 我摆过地摊后 更加理解这个复杂的商业社会 我就零碎的讲几个点,你自己体会哈。 第一:哪里都有搞特权的人。 南锣鼓巷北口附近有几个摆地摊的,保安来了从不跑。唉,你就是装装样子,也让我们这些“平民摊贩”好受一些啊,可是人家装都不装。 隔断时间就严打,北京一开会更摆不了摊,可是人家都照摆不误。 有段严打的时期,我没事就去南锣鼓巷看看能摆了么,每次去都生气,一条街上都没摆摊的,就那几个还在那摆。 第二:小摊贩并没那么值得同情。 我不拿别人举例子,我就说我自己。 首先,我肯定不是走投无路了,好的工作找不到,一般的还是能找到的,我死皮赖脸在这摆摊,为什么?因为能赚更多钱。 所以,我天天被追得跟孙子似的,值得同情么,不值得。 其次,保安、城管就不说了,我进过附近两次派出所,每次警察训我,我态度好极了,各种点头称是,写保证书,收拾东西回家。然后呢?不用隔两天,第二天我就又摆上了。我值得同情么?一点都不。 第三:城管保安没那么可恨。 我摆地摊之前的大一大二,寒暑假都去青岛做过保安,就在青岛云霄路那条街,我们每天街上站岗和巡街,一天8个小时特别累,一天只能赚80块,晚上可以自愿选加不加班,加班就多40块钱。 我们没有那么坏,这就是我们一份谋生的工作,上级给我们安排了我们就得执行。 这个工作的逻辑就是:做得好,商家、小贩骂我们;做得不好,领导骂我们。 所以不管我们做得好不好,我们都不是人。 城管也是如此。 我摆过地摊,我知道我们这帮人多难缠、多狡猾,我们每天除了卖东西,就是研究怎么应付城管、保安。 你在网上见过城管打人的,我摆地摊见过几个小摊贩打城管的。而且说实话,你没把城管逼到一定份上,人家不敢轻易动手,他们都知道社会舆论上,城管打小贩就是政治不正确,欺压弱势群体。 我见过一次保安和小贩干架的,说实话那个小贩嘴太脏,“你知道自己是谁么?一天挣几个屁钱,你装什么逼啊?!”,你是保安的话,你听了什么感受。 当然是有不好的保安、城管,但整体上看,大部分都不坏,都是混口饭吃,挺不容易的,他们看起来坏,是工作性质决定的。 第四:生而为人,都特么不易。 说实话,摆地摊的还是活在底层的人,拼命多赚点钱有什么不对么? 首先,我跟很多摆地摊的人聊天,大家不过都是为了让家人过好点的生活。 攒钱给孩子买房子结婚,攒钱给孩子上更好的学校,攒钱给自己养老。他们平时喜欢聊自家孩子,但有一条,绝对不希望自己孩子将来也摆地摊,不管这个有多赚钱。 其次,摆地摊是个很没地位、很没尊严的事儿。 但凡有更好的选择,我毕业后都不会去摆地摊。当时我爸每次打电话过来问我在干嘛,我都很内疚,觉得给他丢脸。 最后,这个钱赚得真是很不容易。 我当时住在北五环外的西三旗,我一般早上7点就从家里出发,拉一个拉杆箱,再背一双肩包,再提一个手提的健身包,里面全是明信片。 我为什么这么早去? 因为摆地摊就是磨时间啊,你多待一小时可能就多卖几盒,我一般摆到晚上11点,赶最后一班地铁,你算算,我特么比雷军工作时间还长。 我为什么背这么多明信片?因为品类越全,出售的概率越大啊,我就尽可能多带一点,明信片又真的很重,每天驼着这堆货赶地铁。 很多人羡慕创业者,觉得当老板很牛,说实话,哪个创业者不活得像条狗。 经历过所有这些,我从来不对饭馆服务员大声讲话,我喜欢跟别人说声谢谢; 我从来不羡慕那些比我牛逼的人,他们一定比我付出了更多。 生而为人,谁都不易,都别装逼。再差你也是个人,再牛你也是个人。 04 流量、营销、数据等新媒体思维 摆地摊教会了太多 第一:流量思维。 流量,是一切生意的本质。这是摆地摊给我的启蒙。 并不是所有摆地摊的都很赚钱,哪里流量大你就去哪。所以,在学校摆摊我就去食堂门口,整个北京选,我就去南锣鼓巷嘛。 第二:场景思维。 啥叫场景?场就是场所,景就是触景生情。 线上线下都能创造场,用户进了你这个场,就能生你想要用户生的情。 特定的交易必须建立特定的场景。 南锣鼓巷是什么地方?文艺,情调,怀旧...... 一个人来到南锣鼓巷,在熙熙攘攘的人群中,走进一家家美好的店,就会买一些自己从来没想到自己会买的一堆废物。 淘宝和公众号卖货有什么不同? 淘宝,你是先有需求,然后去逛淘宝,搜关键词,货比三家,然后购买,你买的是数据和参数。 公众号,你是没啥需求,点进来看了篇文章,然后不知道咋地就买了人家推荐的一支口红或者别的啥玩意。 所以,公众号卖货,软文的最大目的是创造场景,刺激情绪,不是在那堆参数。 第三:数据思维。 我在南锣鼓巷摆地摊时,回家不管多晚,睡前都要做一件事:盘点。 盘点啥?我有个本子,每天记录近20种明信片的每一种的销量,然后还有汇总数据。因此,每天、每周、每月,哪一种各卖多少盒,我摸的门儿清。 熟悉这个数据有啥用? 第一,明信片这么重,不能瞎背,品种这么多,每一种背几盒肯定不能平均分配,否则就容易出现供需矛盾:这个背了五盒,一天就卖了一盒,那个也背了五盒,一上午就卖完了。这样肯定不行? 第二,这不是虚拟产品,所以必定有库存,你得想办法把库存成本降到最低,进货的时候哪个多进、哪个少进,你得计算。 第三,人流量不同,销量不同。不能傻了吧唧的平时跟周末背一样多,你走两个周期的数据,你就知道平时该背多少,周末该背多少。 做公众号,更要有数据思维,选题和数据的关系,标题和数据的关系,阅读量和用户净增的关系等等,这些数据每天都得看。 数据是冷冰冰的,因此它比人更理性、更客观,多点数据思维,少点意淫,这也是摆地摊教给我的。 第四:追热点思维。 摆地摊还要追热点? 你以为啊! 这个追热点简直跟做新媒体追热点一样一样的。新媒体分突发热点和常规热点,比如明星出轨和高考。 我摆地摊卖明信片也是,突发热点比如五月天来北京开演唱会,我就会得多带五月天的; 常规热点比如4月1日和9月12日,我就得多带哥哥张国荣的; 平时我多带各种主题的,因为狂街的都是北京的; 周末和假期我就多带北京主题的,因为逛街的更多的是游客。 第五:用户思维。 我把自己的明信片产品研究个遍。 你是外地来的游客,买北京主题的明信片,我就打开一盒,12张明信片12个北京景点,我挨个给你讲讲,百度百科我可是都看过的。 你买电影主题的明信片,我就打开一盒,给你讲《天堂电影院》、《这个杀手不太冷》、《闻香识女人》、《楚门的世界》...... 你买张国荣的明信片,那更好办了,他的电影几乎每一部我都看过,这张出自《春光乍泄》怎样怎样,那张出自《东邪西毒》怎样怎样...... 我卖明信片,就是开开心心的聊完天,顾客开开心心的掏钱,通常还加一句:没想到你这个摆地摊的还挺有才的.... 印象很深的一次,我卖的明信片里有一盒是古诗词的,封面上印着一句“人生若只如初见”。 一个文艺女青年经过我的地摊,撇了一眼,一边走一边一遍嘴里念叨一句“人生若只如初见”,我就秒接了一句“何事秋风悲画扇”,她就站住了。 又回我一句“等闲变确故人心”。 我又秒接了一句“却道故人心易变”...... 然后她就会这四句,我作为大山东考生可不是盖的,她走过来我直接给她背到最后一句。 最后她买了5本明信片走了。这事我能记一辈子,毕竟是我人生为数不多的巅峰时刻。 第六:营销思维。 比如价格本身就是一种营销。 新媒体卖课,大家喜欢用升价策略,比如新世相刷屏的营销课,每满一万人涨价5元,提高的消费的紧迫感; 我摆地摊,会针对那些只想买一本的顾客用降价策略,第一本30元,第二本25元,第三本20元,第四本15元...... 为什么?网上卖课还有复购,但摆地摊就几乎不存在复购,你思考的底层逻辑是:怎么一次成交更多? 我的策略很简单,只要你决定买一本,那第二本我就算只赚你5块我也是多赚了你5块。 再比如,买赠这种营销。 新媒体卖课,大家喜欢买一赠N,你买我一个课,我送你这资料包那资料,这PDF那PDF,其实本质就是送一堆不值钱但看起来又很值得拥有的东西。 我卖明信片时就发现,再有钱的人也喜欢占便宜...... 我批发一堆成本价低的非常OK的文艺的信纸、信封、打折邮票等作为赠品,顾客都很开心,我也没增加啥成本。 后来又批发了一种更普适的东西,叫简易手机支架,作为赠品很受欢迎。 第七:排版思维。 公众号排版的底层逻辑是什么?通过对用户注意力和阅读节奏的设计,提高文章的读完率,同时塑造品牌。 这个很重要啊,摆地摊也需要排版么?当然。 比如,摆地摊的人都会有个一秒收摊的地摊布,淘宝上买的,很多小摊贩都用的是黑色的,为什么?耐脏啊。 我用的什么颜色?非常抢眼的荧光绿。我要让你在南锣鼓巷的人山人海中,多看我一眼。 再比如,新媒体里有个词叫“精华前置”,摆地摊也是。 我要把销售数据最好的明信片摆在两侧,最靠左边的朝左,最靠右边的朝右,中间的朝前,顾客不管是从左边过来还是从右边过来,我都能让他第一时间看到我最卖的最好明信片。 再比如,一秒钟不能搞定用户的标题不是好标题,不是因为用户笨,而是用户只给了你一秒钟时间,注意不到你,就滑过去了。 所以我们会精心打磨标题里的关键词。 摆地摊同理,一秒钟搞不定顾客的地摊不是好地摊,手机大家叫“移动端阅读”,顾客逛街看地摊叫“移动着阅读”,所以挑战更大,一眼对你没兴趣,就跟你擦肩而过了。 所以我找了很多鞋盒子,拆开,用最粗的黑色记号笔在上面写一些关键词,“明信片”这三个词要足够大。 否则很多用户都会以为我是卖绘本或光盘的,然后价格信息要写上,然后是好卖的明信片的关键词。 如果你把一条街比做公众号列表,把一个个地摊比做一个个号,我的打开率一定是最高的。 本文转自:慧源创新科创园 ,作者: *转载本文仅供参考交流,不做商业用途,如有疑义请联系本文账号发布人删除 |
Archiver⋅手机版⋅小黑屋⋅知识付费学习网 ( 蜀ICP备13002521号-1 )|网站地图
Powered by Discuz! X3.4 © 2001-2013 Comsenz Inc.